专业名称: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代码:490206)
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掌握药品质量检测、GMP管理、GSP管理等知识,具备药品检验、微生物检验、药品质量管理等能力,面向药品制造业、药品流通业的药物检验员、化学检验员、药师等职业群,能够从事药品质量检验和药品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核心课程:仪器分析技术、药物检测技术、药品生物检定技术、GMP实务、GSP实务、药事管理与法规
就业方向:药品制造业、药品流通业的药物检验员、化学检验员、药师等职业。
专业优势:
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山西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为医药行业输送1000多名高素质检验人员,服务于山西现代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培养模式:
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按照“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方法、考核评价及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课程设计。根据本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参照现行中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GMP生产要求、职业资格标准、企业规范,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和能力分解,将能力项目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教学环境:
1.校内实训室建设
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实验实训室20个,实训室面积1669平方米,学生实践工位数780个,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总值为999.7255万元。 药品质量检测中心主要承担药品质量检测、检验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和校内综合实训任务。中心设置有微生物实训室、生物检定实训室、液相分析室、紫外分析室、红外分析室等18个功能实训室和分析天平室、高温室等2个辅助实训室。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溶出取样收集系统、智能溶出度试验仪等分析检测仪器121台,全方位满足了学生专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养提高的实践教学需求,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内建设有太原晋阳制药厂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聘请企业教师参与学生实习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以满足本专业课内实训和校内综合实训需要。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依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建立了山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太原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大同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运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朔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临汾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山西千汇药业有限公司等15个校外实训基地。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学生工学结合、岗位实习和教师企业实践。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骨干教师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实训实习项目,编制实习实训指导书,制定岗位实习技能考核标准,共同对实训实习学生进行知识、技能考核。近年不断探索实训基地新模式,与山西黄河中医药研究所联合创建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投入设备28万余元和科研经费8万元。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成多项校企合作药物研发项目,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点。发挥专业教师在药学服务、药品检测方面的专业优势,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了2次企业培训,共计200余人,有效提升了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
教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一支师德修养高、育人能力强、专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3名。其中,高级职称6名,硕士9名,具有执业药师资格证书者7名;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1人。本专业建设有省级药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课程《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综合实训》,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生物基础》和《药理学》,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仪器分析》。教师主参编教材10余部,其中《仪器分析技术》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近年来,在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中1名教师获三等奖,山西省职业学院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5名教师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在山西省职业教育筑魂育人计划项目中,共有5项微课被认定为省级职业教育思政微课。同时,多名教师主持并参与多项省级、校级科研教研课题。
教学过程:
本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坚持以“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凸显药品质量管理与检测能力”为特色,通过专业调研,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专业课程与实训项目,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整个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突出技能训练,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近5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0.05%,就业岗位以质检员、营业员为主,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6.12%,对毕业生的政治素养、职业能力、专业水平、综合能力、工作表现评价高。